2月5日,2022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在中建电子参与建设的首都体育馆落下帷幕,由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组成的中国队不负众望,率先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拿到本届冬奥会首枚金牌。
图源:环球网 全面改造 赋予“老将”年轻心脏 首都体育馆初建于1968年,是国内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从举办中美“乒乓外交”,到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主赛场,它见证了众多中国体育的大事记。现如今54岁的“老将”再次“挂帅出征”,见证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高人气项目的金牌归属。
相较其它冰上项目,戏剧性和高风险性一直是短道速滑的魅力所在。为了让首都体育馆能够完美承办这样高强度的对抗性比赛,中建电子项目团队通过科技赋予这座场馆以新时代的脉搏,他们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改、扩建工程秉承‘传承保护、立足赛后、确保赛时、绿色科技’的改造策略,目的是让这座54岁的老馆全面达到承办国际赛事的水平。”项目经理田征介绍道。“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往届奥运会的技术标准,全面翻新了首都体育馆五个场馆和园区的设备。”
遍布园区各处的全景球机,看似不起眼,却达到国际领先的安保水平。相对于传统的监控设备,它可实现360度无死角覆盖,为场馆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日夜监督守护,可通过智能分析实现对比赛现场的安全把控。全面升级的电子巡更系统可对园区内安保人员的巡更路线、巡更时间进行实时查询监督,构建人防、技防互补的高效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在场馆的各出入口、机房、通道等关键位置,入侵报警探测器与监控系统紧密相连,可实现设防撤防和求助求救功能。 “为了能够筹办好本届冬奥会,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全面将场馆内旧有的设备换新,并且从零构建了整个场馆的能耗监管系统,让场馆的运行能够被实时监管,更好地践行“绿色办奥”的理念。”工程师李贵锋对工程建设的成果充满信心。 各场馆全部采用智能水表、电表监测系统,与楼宇监控系统智能联动,各处用水用电情况一目了然,每年预计可节省水电费近百万余元。此外,针对奥运赛事的特殊性,计算机系统采用双网双核设备,一套使用一套备用,实现网络不间断、安全稳定运行。
在冬奥会举办过程中,中建电子团队将从建设者转换为保障者,为冬奥会的顺利召开提供由建设到维保的“全流程”服务,负责保障冬奥场馆在赛时的无碍运转。 每天清晨四点,闭环内人员就要开始检查比赛馆,训练馆等场馆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行。闭环外人员则要同时开始巡查总控中心、比赛馆监控中心、能源管理中心的所有设备的数据是否正常。
保障工作持续时间长、任务重,保障团队经常要昼夜颠倒,黑班白班无缝衔接,面对这种高强度的工作,保障团队的人员却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说整个冬奥场馆的建设工程是一场考试,现在的保障工作正是最关键的一道‘得分大题’,在这个时刻,我们正应该克服一切困难,保证场馆的无碍运行,将这道大题答好,为冬奥会的考卷书写最明亮的一笔”,田征说道。 冬奥伊始,首都体育馆便迎来高强度刺激对抗,中建电子的建设成果也将接受实战的检验,让我们拭目以待,为保障人员致敬,为奥运健儿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