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泸沽湖周边的摩梭文化是保留至今的人类母系氏族文化遗存,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活习俗、文化风俗、建筑特色、民族服饰,是世界上极为珍稀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社会和学术价值。近年来,随着泸沽湖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原始摩梭家园的保护便成了亟需研究的课题。
服务社会,是中国建筑拓展幸福空间企业使命的重要内容。在“以人为本”,打造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的指引下,地处西南的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挺身而出,承担起了对摩梭人聚居地民居建筑的传承、创新和保护的课题。

责任行动
1.工作范围及内容
工作包含了洼夸、阿陆、扎俄落、博树、五支落、落洼北、落洼南、密洼、阿洼、格萨等10个摩梭人重点保护村落的村落保护,村落扩建,村落风貌整治,院落居住功能提升等内容。每个村落的工作内容包括村落公共区域的整治、村落建筑立面的整治、村落基础设施的完善等。
2.设计目标
2.1通过设计师的参与,引起摩梭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重视。充分尊重摩梭人的生活生产模式,最大程度的保留并延续摩梭人的居住习惯。
2.2完善村落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2.3将村落的居住者,村落的建造者以及设计师三者联系在一起,改善村落的公共环境,整治建筑立面,共同保护摩梭人的聚集地。
3.摩梭文化
摩梭人早在唐代以前就已定居在泸沽湖周边地区。泸沽湖区各种独特的森林和湖泊生态系统,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适于居住。在与当地环境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摩梭人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生态文化模式——神山森林文化。
由于聚居于多种文化的交汇点,受到青藏文化、羌族文化和百濮文化的共同影响,再加上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摩梭人的房子依山而建,乡土建筑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居住文化。
整个摩梭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母系家庭文化,母系家庭(“日杜”)是摩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指同一母系亲族成员组成的家庭及其居住的房屋,包含“母系家庭”和“房屋”双重概念。传统摩梭民居为大家庭聚居模式,每户面积大约在300平米左右,聚居单元分为三个活动圈层:生产圈层,生活圈层,居住圈层。具有人员多,功能混杂等特点。由于传统的民居构架模式对于舒适性、私密性与卫生条件要求相对较低,应对现代的生活需求,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4.保护策略
4.1师从自然,有机更新——建筑师的“存在”与“不存在”
“存在”是建筑师对于项目的整体风貌和完成度的把控。
“不存在”是建筑师减少个人意志而遵循本土材料使用和本土建造过程的谦逊态度。
4.2乡土材料、乡土建造
当地的传统建筑多为方木垛成的井干式木楞子房,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并多用夯土墙。在材料的使用上,沿用原来的建筑自然材料,在建造的过程中,仍然使用泸沽湖摩梭人原始的建造手段和方式,强调建筑材料的乡土性和建造的原真性。
4.3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将摩梭建筑的四个基本功能对应不同的模块,居民可以根据需求和地形,自由组合各个模块,形成风格各异的建筑群体。
这种设计模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将传统民居特点与现代建筑设计进行融合,还避免了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建筑设计的本土化、人性化,保护传统摩梭建筑风貌是本设计的最根本原则。
四个基本功能:完整院落由四个基本功能分区组成,即祖母屋、花楼、草楼及经堂。本设计将四种基本功能模块化,保证了传统摩梭民居的功能需求。
院落布局自由:院落布局以四合院或三合院为主,但组合形态相对自由,因地制宜,丰富了院落形式,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村落景象。
建筑风貌多样:院落建筑设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出入方式、建筑选材等,居民科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
建筑面积不定:根据地形地貌以及经济能力,各户面积差异较大。模块化单元可按需进行扩展或缩减面积,以满足不同家庭对建筑规模的需求。
5.核心空间——祖母屋
正房也叫祖母屋,是一家之中最年长的女性,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祖母屋中有“火塘”,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脉,因此不能熄灭。家中所有重要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进行。
祖母屋作为摩梭民居中最重要的房间,在传统模式中,功能集家庭起居、会客、厨房、餐厅以及祖母居住为一体。房间核心的火塘,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与宗教涵义。传统民居的火塘除承载其文化功能外,还作为厨房灶台使用,造成其祖母屋内油烟聚积,不利健康与卫生,同时作为全家人厨房灶台使用,在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因此在新设计中,针对火塘做了两方面改善:一是屋面中央吹拔处理或使用管道排烟,迅速引导排走火塘烟火,减少烟尘聚积;二是在院内设置独立厨房,作为主要生活烹煮场所,更好的满足生活功能需求。
6.院落立面保护与整治
通过对村落建筑的评估将建筑的整治分为三类:
(1)重点保护,修缮加固——对绝大部分传承了摩梭风格建筑的特征,并使用传统材料和手法修筑的民居,应予以重点保护。同时对因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的损坏进行修缮加固,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并对局部使用功能进行合理完善。
(2)保留为主,整治为辅——对村内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摩梭民居,应采取保留为主的措施,并整治与摩梭风貌不符的部分,同时对局部使用功能进行合理化调整和完善。
(3)自主整治,行政监管——因历史原因形成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户,必须自主按摩梭家园整体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进行风貌整治和改造,改造过程需进行监管并验收最终成果。
7.村落公共区域整治与保护
村落道路保护:以维持村庄内现有道路体系为基础,整理道路环境,通过土壤稳定技术稳固道路路面,优化道路景观。
村落围墙保护:以维持现状为主要方式,对用非传统材料搭建或者破损较为严重的墙体部分予以整治。整治方法为就地取材,用最传统朴实的建造方式进行整治。
8.居住功能更新
加建厨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原有祖母屋一侧加建厨房,厨房的进深应与祖母屋进深一致,面宽根据家庭生活需要和基地面积灵活选择。在加建时,应充分考虑在侧墙上开设高窗,以满足厨房通风和采光的要求。此外,在屋顶部分采用亮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祖母屋内的采光条件;在屋面瓦和亮瓦交界处,留出空隙,引导室内烟气通过缝隙排出。
加建卫生间:与牲畜棚相结合,在其两侧各加建男女卫生间。卫生间的进深应与牲畜棚进深一致,面宽根据家庭生活需要和基地面积灵活选择。在加建时,应充分考虑在侧墙上开高窗,以满足卫生间通风和采光的要求。
履责成效
目前,项目已经完成对一个村落的修整改造,并形成引领带动作用,其他村落的整治也正有序推进。
整个项目充分考虑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其传统风俗文化及建筑特征,整治后的村落及民居建筑保持了原有风貌,并具备了更加合理、符合现实需求的功能,墙面、道路等也得到了修缮加固,深受摩梭人民的喜爱。
在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举办的2014年度设计奖项评选中,项目被评为住宅与住区设计奖金奖。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结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既是摩梭人依山而居,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条件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存态度;也是设计师改造摩梭建筑的基本设计理念。负责该项目设计的中建西南院副总建筑师张远平同志说:“建筑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实际不能看出建筑师的痕迹”。也许正是这样的心态,让建筑师默默奉献,将最大的心思投入对设计的思考之中;让建筑浑然天成,与自然及人文环境中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