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医疗创新 | 中建电子助力北京医院打造研究型病房

发布日期:2025-07-04
【字体:打印

在医药领域,创新药械的研发是驱动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关键引擎。作为医疗技术创新的“摇篮”,研究型病房架起了临床研究与医疗实践之间的桥梁。近日,中建电子承建的北京医院研究型病房改造项目正式竣工。

 image.png

项目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十四五”医疗新基建重点工程、北京市第二批“研究型病房”示范工程。中建电子负责地上2500平方米的翻新改造,包括整体布局调整后的机电安装及装修,地下6500平方米的停车场翻新、设备安装以及20余间病房智能化升级等建设任务。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多学科联合研究中心、数字化临床试验平台及智慧护理单元,显著提升医院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助力打造国内领先“医、研、教”一体化医疗创新基地,为首都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image.png

项目团队通过空间优化设计,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新增20余间病房,最大程度挖掘空间使用潜力。项目结合医疗建筑规范与科研需求,打造 “智慧病房 + 科研平台” 创新体系,实现临床研究与诊疗场景的有机融合。为适应多样化医学研究需求,病房采用轻质隔墙,墙体、设备及功能模块可快速拆装重组,既保证空间利用效率,又能根据肿瘤、心血管等不同疾病的临床试验要求,快速完成单病种研究病房与多中心试验平台的场景转换,为科研工作提供高效适配的硬件支持。

 image.png

在改造过程中,项目团队引入BIM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流程数字化协同。通过BIM技术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精准呈现病房结构、管线布局及设备安装细节,提前预判并规避施工冲突,使空间利用率提升20%以上。以病房内设备点位规划为例,氧气管道走向、电路排布与智能终端位置均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预演,在电脑中完成 “数字孪生”病房的功能验证,确保医疗设备布局既符合临床操作习惯,又满足消防、院感等安全规范。基于BIM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为施工阶段节约15%的工期,更通过建立完整的数字化资产档案,为后期运维管理与科研数据分析提供坚实数字基础。

 image.png

改造后的病房配备物联网感知终端,可实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等生命体征,数据自动传至医护工作站,异常情况及时预警。病房内的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能根据患者需求自动调节温湿度、照明及空气净化等级,同时结合无感体征监测技术,无需接触患者即可收集数据,减少对其休息的干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整合数据采集、设备控制、环境调节等功能,为医护人员提供高效的决策参考,通过联动空调、照明等设备,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护理工作更高效、更有温度。


中建集团微信

中建电子微信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纪委监督举报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